末世虚无,差异与平等,死亡。观后随记

2023-05-16 00:55:50 来源:哔哩哔哩

第一次看,还是断断续续的,今晚从第九话看的。

有最近是又想通了什么的一个振作期吧,在虚无之中并没有颓丧,而是感受到空虚的重量。在思考这部番是面向怎样的受众呢?看个可爱的话,可完全不是这部番的真正闪光处。

不过还是需要明确,故事的虚无感来自背景的设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是没有改观的,虚无感就自然而生了。作者从来没有提到过改变的可能,那自然是将改变的可能抹去,甚至完全没有概念了。


(资料图片)

值得遐想的是,在女主们小时,爷爷还活着时,人还不只剩她们。而她们来自下层,是因为逐层的停止“死亡”而致的群体死亡吗?

他们没有能力发展乃至不能正常使用旧文明的技术,他们没有任何的改观,只是凭着直觉意识到,食物就是她们的时间,她们的界限。

在完全不见一个天然造物的世界里,连生物圈的概念都无复存在的世界里,以生物的姿态活着,在这样食物链崩塌的世界,未免是太过妄想。因此若是强求,便会因为诉求与现实不符而产生痛苦。这是没有必要的。

在最后的日子里,人类会做些什么呢?这样的艺术作品我觉得是很值得探索的。而这样的推演,其实内在也附带着某种价值,而不同文化有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人也有不同价值取向,若是让一种取向占了高峰,这是违背人类以及自然本身的。

我就是在这样的寻找着论据说服着。

差异是必须存在的,差异是一定存在的,而差落在末世之下,凋零到只剩人类本身,凋亡到只剩两个人的世界,留下的冰冷造物,此刻的差异,体现在何处呢?差异随着客体的消亡而消亡了,这对存在者来说无疑是件可怖的事,因为差距不存在,多样性不存在,走向归一的尽头,那就没有生物性可言了,生物性本来就是多样的,差异的。

况且生命之所以是生命,就在于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可延续和认知不可延续性。

生命的有限体现在生命的结局为死亡。这是差异之中唯一公平的事。这是大家都面临的难题。但随着基因技术和医疗水平发展,人类在挑战寿命极限,假设一种情况,若享受资源者因技术受益寿命延长,譬如能活150岁,200岁,那么人类的社会当如何?假如能“永生”,当如何?这些问题是需要去讨论的,不是什么一句“永生是痛苦的”就代过忽略不谈的。

生命的可延续性表现为生命本身,生命表述的就是可延续的一个过程,生命不能延续的时候就走向一切的终点,灭绝。而死亡不是终点。死亡是莫大的幸福,是宽慰与鼓舞。对死亡的更深讨论,是我目前抗拒的,我还需要了解更多才表明我的观点。

生命的认知不可遗传性,指对于知识性的内容,除了先验知识外,是需要生命后天去习得的,在这个方面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只是这种可能性相同罢了。那些外部环境的渲染,家庭的资源,个人的禀赋,等等之类都构成了差异,但是仍然改变不了认知的不可遗传性。或许技术发展后人们可以做到这点,但技术是你想发展就发展吗?现在基因技术在大众视线低调了很多,我想这是诸大国在伦理政治之类上达成的共识。

讨论了差异,这样的两条死亡和认知不可遗传,构成了平等的基础。平等是不绝望的前提。或者说是,可接受的不平等勉强不至于绝望。

在末世里,她们二人起码互相依靠,与绝望友好相处?看清无力改变的现实,以舒适的姿态迎接最后的死亡。因为别无他法,那就选个体面的死法吧!起码不至于让人明显的感受到滑向深渊,起码这个过程中还能感受到乐趣与新鲜,而不至于厌恶,也没有多余的不满。

所以就这样,就这样,让人类灭绝吧。不需要强求找到过去的踪迹,因为不能,只是顺着天性的乐趣。

先前我没有拥有它,我活的好好的,那现在我失去了它,我和先前的我有什么区别呢?那我也要活的好好的。

对于失去,动画里大概是如此表述,既然我未曾拥有,也不可能拥有,但我只需要有我自己的就好了,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只要活着,有你,那么这个过程就还在,我就还在。

不畏惧失去,不畏惧一定的到来,因为这一定是平等的,注定到来的。这种宿命论的悲观在人内部看确实是这样的。但你站出来看看,我们都是老东西,我们是站着位置的,旧的不死,新的那里生呢,自然规律是这样,顺着自然规律我们已经走过很多年了。你能给出更好的答案吗?人本身就是这样短期的产物。生命以负熵为生,而个体都归是会和自然环境一样趋于混乱的。没关系,像一开始的小千一样,抱怀多重希望与不确定,是可以将自己与绝望感隔离的。

但这对自己的成长不利不是吗?人都是要经历,特别是年轻人,不经历不好的,从生物学基础上来说,年轻时的适度受挫可以提升能力,到了中年受挫就再也没有成长了。直面各种各样的情感与事情,处理各种各样的事物,发展自己,将自己绽放,没有什么不好的,即使结局是死亡,但那是最好的奖赏不是吗?

这部番还是值得多看多想。怀揣一颗谦虚的心吧,在我自大的表达自己时。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华南社团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