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春天要来了” ——第五批山东援青干部人才工作纪实-全球观热点

2023-04-06 15:29:05 来源:海报新闻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程文琪 通讯员 高登 海北州报道


(资料图片)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扎麻什乡河北村。

祁连县生态畜牧业集中规模化养殖基地,是一片40多亩的广袤草场,养殖着上千头祁连藏羊,它们通体白色,四蹄和双耳为黑色,成片成片的藏羊群在草场上奔跑走动。

牧民赵淑随手抱起一只满场乱跑的小羊羔,拿给记者看,“喏,刚出生不久的羊羔子,还要靠妈妈的奶活着,他们不怕没有草吃,但是成年藏羊就只能吃买来的草料了,不过春天要到了,嫩草要长出来了。”初春3月,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仍未退冬,祁连山下的草场还未长出嫩绿色的新芽,土层上仍是厚厚的土黄色小草,牧民们在耐心的等待着高原的春天,等到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草原上的冻土层即将解冻,藏羊们便有了更鲜嫩的食物。

实际上,上千头藏羊所在的祁连县生态畜牧业集中规模化养殖基地,正是山东援青工作的成果之一,从2022年建设至今,该项目已经成为祁连县的重点畜牧产业项目。

除了产业帮扶,山东援青还在教育管理、医疗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事实上,在山东对口支援的海北州四县,到处都能看到山东援青工作的,在学校、在医院、在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山东援青队伍出现在海北高原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献着来自山东的热情和力量。

“教育援青不只援学生,还要援教师、援管理”

2022年的10月,刚察县已有入冬的寒意,山东援青教师刘东海和同事走在吉尔孟乡秀脑休麻村的路上,他们要去藏族学生昂志多杰的家中进行家访。

天刚下了场小雨,山路一片泥泞,车子停在前方进不去,刘东海便和同事挽起裤脚,一路走到了昂志多杰的家中。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帐篷,刘东海第一次见到高原牧场的帐篷,里面简陋的环境至今让他印象深刻,然而即便条件艰苦,学生昂志多杰对学习却没有丝毫懈怠,趁着老师来家做客,他赶紧拿出作业和线上学习时遇到的问题进行请教。

“孩子特别激动,感谢老师跑这么大老远来看自己,当时九年级的学生马上要面临中考,但是长时间在家线上学习,很多学生易产生心理焦虑和急躁情绪,我们利用周末时间,选择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活动,用这种方法,嘱咐学生、时刻不要忘了学习,再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刘东海说,在线上教学期间,他和其他援青教师先后前往30多个偏远牧区的学生家庭家访,了解学生网络是否稳定,能否正常上网课,家庭的生产生活情况、学生学习和生活表现。

随着教育援青工作的深入展开,山东教育援青队伍开始将目光从教学一线转向教育体系管理。在刚察县,聊城援青教师刘东海担任刚察县民族中学副校长一职;在祁连县,滨州援青教师何小兵同时担任着祁连县民族中学、海北州第三高级中学副校长职务;在门源县,威海援青教师宋献经同样担任门源鲁青高中校长一职。

在祁连民族中学,滨州援青校长何小兵着力发展“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德育工作。开学之初,他便利用学生集会、深入班级开展德育常规教育,开展“班主任论坛”、班会观摩等活动,为学校德育和班主任队伍培养出谋划策。“现在的孩子身上的压力不比我们大人少,很多是学习上的压力,还有些孩子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压力,我们老师除了抓教学,还要抓学生的心理问题,‘导师模式’在山东很早就开始施行,但因为学生多教师少,效果并不明显,我们将经验嫁接到海北,当地学生数量少,学习任务相对较少,意外发现效果还不错,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明显更亲近了。”何小兵告诉记者。

门源县鲁青高中的山东援青校长宋献经也有苦恼,自去年7月来到鲁青高中,他发现当地高中生对于文理科有极深的偏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地学生家长有了这种文科就是差生,学文科没前途的观念,这种偏见导致大部分学生都要求去理科班,忽视了自己本身适合什么。”宋献经告诉记者,为了让学生改变对文理科的偏见,他设计在校内开展“校本课程”,开设文学、篮球、舞蹈等一系列特色小课程,帮助学生寻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年因为疫情计划一直搁置,今年3月刚刚开学不久,他想要把这项计划慢慢付诸实践。

学生常规管理体现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针对海北州支教力量分散、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管理+教研”双向结合的援青教师“小组团”模式,成为近几年山东教育援青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从校长、副校长,到教导主任,再到一线骨干教师,从制度规范到具体执行,其中都有山东援青教师参与其中,将山东优质的教育管理经验和教研体系嫁接到海北四县。山东教育援青领队魏伟说,“自2019年开始到现在,海北州80%的学校已经实现教学、管理的双向齐飞,在一个受援学校中,出现这样一个‘小组团式’的教师体系,这样我们从上到下打通渠道,能够顺利实现教育帮扶。”

“在海北四县打造有口皆碑的医疗特色专科”

在门源县鲁青口腔医院门诊,来自文登人民医院的口腔医生姜丽霞刚刚完成诊床上的患者的治疗,脱下口罩,快步跑回办公室喝了一整杯水。“前几天不小心感染上了甲流,本来今天想在宿舍休息的,但这位患者一定要山东医生给他做根管治疗,我是想休息都不行,不过这更说明了当地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嘛。”姜医生笑着告诉记者。

鲁青口腔医院,是自2021年起,由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投入资金200万元,省级专科重点项目资金140万元,与门源当地政府共同建设的特色专科医院。

2023年3月,文登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医生姜丽霞从上一届援青医生手中接过口腔科援青的接力棒。即便身体还没来得及适应高原环境,但她还是快速融入了到口腔门诊忙碌的工作。“口腔医院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当地生活压力大,抽烟人数比例极高,再加上现在家长们也逐渐重视儿童牙齿的健康问题,所以过来看诊的人不少,这周我们根管修复就做了3例,都是奔着山东医生过来的。”对于当地群众的信任,姜丽霞感觉肩上的压力更大了,“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是带着任务来的,不仅要为群众做好治疗,也要带起当地的年轻同事,把口腔医院带活,这也是我接下来要做的工作。”

如果问一位外科医生,外科手术中,最不能缺少的技术种类是什么,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麻醉。没有麻醉师,意味着无法开展外科手术,无法对病人进行及时救治。

在山东医疗援青队伍中,麻醉医师同样也是极其珍贵的人才。在刚察县,山东聊城援青麻醉主任医师高秀娟带领着队伍,打造麻醉疼痛诊疗门诊。从2022年7月开始,高秀娟带领11名医疗人才,克服高原反应影响,高质量完成1.2万次门诊及200余台手术,有效助力当地医院麻醉业务发展壮大。

门源鲁青口腔医院的姜丽霞、鲁青眼科医院的徐启立、刚察人民医院麻醉科的高秀娟、海晏人民医院心内科的赵建业……如果深入了解山东援青医生们的工作内容,你会发现,他们正在“查缺补漏”——海北四县之前没有机会发展的、发展实力较弱的科室,正在山东医疗援青的帮扶下渐渐成长起来。在海北四县医院投入人才和资金,建设起特色专科科室或医院,已经逐渐成为山东医疗援青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海晏县,临沂医疗援青队伍在逐渐打造特色科室,他们逐步开展消化道早期癌症筛选中心,消化道内镜和微整容工作室,以及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妇产中心。

在祁连县,滨州医疗援青队伍逐步开展业务创新,除了突破高龄麻醉禁区之外,还开展消化道早癌筛查、产妇盆底康复等特色专科,开展新业务,新技术,造福当地百姓。

在门源县,山东援青投资建设的不只有鲁青口腔和眼科医院,作为海北州唯一的血液净化中心,血透中心自建立至今已进行透析3500人次,有效的解决了门源县透析患者治疗“远、难、贵”的问题,此外,还对接成立了消化道筛查中心、胸痛中心等其他大型特色医院或科室。

它们由山东投入资金和技术人才,和海北当地医院共同建设打造,以点带线,以线成面,不断扩大特色专科科室影响力,为当地医疗机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开展基础诊疗工作之余,山东援青医生也在持续开展内外科业务培训讲座,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培养一批当地的年轻医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除此之外,山东医疗援青队伍在海北偏远牧区开展义诊巡诊,针对先心病、白内障等高原疾病,并联系山东后方,对接山东省级三甲医院,对全州先心病和白内障进行筛查,连续多年开展“先心病”“光明行”巡诊活动,惠及各族群众6万多人次,减免医疗费用上千万元。

“当地产业发展起来了,乡村振兴就带动起来了”

2022年,山东援青投入了1000万援助资金,在河北村开展祁连县生态畜牧业集中规模化养殖基地项目建设,搭建起27栋装配式生态环保羊棚和15栋草棚以及场内道路、排水沟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之后,藏羊养殖基地便可基本形成“畜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养殖方式。河北村第一书记郭军春告诉记者,“到今年年底,大概能出栏1600只藏羊,3200只羔羊,一年能给村里增收8万元的收入,然后再以分红的形式分给村民,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刚察县的果洛藏贡麻村,位于青海湖北岸,海拔3300米,是一个牧民集中安置新村。如果走进村里,你会讶异于村内的环境——整齐排列的浅黄色民居,家家户户都有高大漂亮的房门,村里宽敞的道路和现代化的娱乐设施,这和想象中的牧区集聚地一点也不一样。

在离果洛藏贡麻村一百公里外的海晏县金滩乡海东村,同样也是如此,在海晏县政府以及山东援青专项援助资金的投入改造下,村内硬件设施得到焕然一新的改变。

村容村貌等硬件设施的完善,往往会带动村内衍生生态文旅项目的发展。金滩乡的海东村,海拔居中,且地理位置特殊,附近有月落石崖遗址、金银滩景区、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尕海古城遗址、原子城西海镇等众多旅游景点。2022年,山东援青投入上千万资金,用于海东村发展特色旅游民宿项目,并在村内搭建生态大棚,种植草莓、树莓等观赏经济作物。据村里第一书记滕飞说,项目预计2023年年中完工,完成后预计每年将为村集体带来几十万元的收入。

山东援青资金和人才的注入,带来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带来产业经济的繁荣发展,从此游牧民有所居,农耕民得就业。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改变,在青海湖畔,在沙柳河边,在金银滩草原,在祁连山下,也展现在海北州各民族群众细微的生活中。3月初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新一批山东援青干部人才也要开启新一年的征程,高原的春天就要来了。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华南社团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