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个体工商户丨学管理的90后小伙爱上急救,曾24小时出诊39次咬牙也要坚持

2023-04-04 23:12:42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记者 吴璟


(资料图片)

4月2日,青岛市市北区的滨海医院门前,几名医护人员快速地跳上一辆急救车,呼啸而去。这一天几辆急救车和转运车来来往往,构成了这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忙碌的一天。

出诊前登记。

孙锐为医护出车前做登记。

这家医院的经营者孙锐是个1993年生人的帅小伙。他大学 学的是企业管理,却因偶然机会对急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随后通过努力创办医院,开设急救站和转运站,扎头一干就是几年,常有孩子都忘了接的忙碌日,也有伴着警铃大作的不眠夜,而他对这有笑有泪的日子却愈发热爱。在办公室,孙锐抱着厚厚一摞医书,坚称自己大学“学错行”。

幼时的不理解成为了现在的热爱

2015年在大学学习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一段时间里,孙锐每天到中心医院接送在这里担任医生的父亲上下班。那段时间在医院,时经常看到有急救车呼啸着送来病人,医护人员的接力式的抢救所表现出的专业和不放弃,深深地触动了他,在他心里种下了一团“火苗”。“我感到了急救医护的崇高,他们的身影在我的心里熠熠发光。”

中午,孙锐和医院工作人员一起吃饭聊天。

“我记得小时候,爸爸经常在晚上休息时间接到病人咨询电话,电话里的爸爸有耐心又有爱心,但那时候小不理解,总觉得病人很烦,爸爸很忙没有时间陪我。”不止父亲,孙锐家里有多人从事医疗行业:“我的表哥是医学博士,他每天也是电话不断,生活围着 病人转。”孙锐说 ,在毕业接送父亲的这段时间里,他多次看到父亲耐心地和病人交谈治疗恢复情况,很有触动。他现在不仅理解了自己的爸爸和哥哥,而且愈发觉得医生这个职业的崇高。

投身急救行业 成功救回患者50余名

随着内心“火苗”的成长,原本学企业管理的孙锐决定投身医疗行业。据孙锐介绍,2017年他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注册了市北区滨海医院。在他努力下2019年主动在医院建立了急救站,服务范围覆盖了附近4个街道,整个地区老城区多,人口密集,老年人占比大,这处急救站能极大缩短周边居民急救响应时间。

“我姥姥走的时候是因为心梗急症,所以我想做点什么帮助更多突发急症的人。”经过几年的经营,目前孙锐管理者一个急救站,和分布在市北、莱西、胶南、平度的4个转运站。现在各站点共有急救车1辆,一天平均出车12趟;非急救转运车13辆,平日最多的时候一天出车30趟,现在一般一天出车六七趟,目前这处站点是市内最大的转运站点。而近段时间,他即将建立一个位于“老四方”地区的新急救站。据统计,孙锐的急救站自开办以来,猝死抢救成功的患者多达50多名。

急救“战线”是人民的第一道生命线

孙锐目睹了医院急救医护的工作后,他深深地觉得,急救也是和平社会的最前线,是人们第一道生命线,乘坐急救车来到危重病人身旁伸出援手的医护人员真的十分厉害。

孙锐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检查车况。

开办急救站后,由于工作太忙孙锐经常夜里睡在医院,急救值班室夜里常常警铃大作,呼叫医护人员出诊。虽然孙锐自己不能参与出诊急救,但他大多都会赶紧爬起来去楼下看看病人资料和状况想象着他们出诊抢救成功。

后来孙锐的孩子上幼儿园了,因为整日在医院处理各种工作太专注,经常忘了接孩子,直到老师的电话打到他手机上,他才想起来。

自学医学书籍 “痛恨”自己大学选错行

从事医疗行业后,孙锐在办公室时经常医学书籍不离手,一本本厚实的医书孙锐却看得有滋有味,医院有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他也会跑去旁听。孙锐打心底还是希望自己有机会上“前线”。

按照相关急救规范,要求120急救车在接到消息后白天2分钟内出诊,夜间3分钟出诊,但孙锐的这个急救站却要求急救车白天1分钟内出诊、晚上2分钟内出诊。

孙锐的团队多是八零九零后

孙锐在办公室医术不离手,常“痛恨”自己选错行。

孙锐说,做急救就是是争分夺秒,也尽量不让病人及家属着急,若因几分钟的时间耽搁病患没能抢救回来,影响的是好几个家庭。所以他要求每次出诊都要全力以赴,不留遗憾。“我们要求全员包括司机、担架员,甚至保洁员和后勤人员,全部都要考有救护员证,以防不时之需。若在外面遇到突发状况,也可以施救,生活中帮助别人。”

“每天看着急救接到任务的医护人员,完成任务后蹦蹦跳跳回来,眉飞色舞地讲病人抢救成功,过程如何如何,我就发自内心地嫉妒他们,痛恨自己选错行了,要是我学医就好了。”孙锐说:“当然,如果看到他们出诊回来情绪不佳不想说话,就知道多半是没能抢救成功,我也会跟他们一起难过很久。”

亲手救治的病患康复 成就感满满

“我一直忘不了2019年12月27日那一天,当时急救站刚开站不久,那天司机刚好因为家中有急事临时请假,他们接到一个出诊消息,我就临时顶替开车去了事发地。”孙锐回忆说,当时信息显示是不远的一条体育街有一名50多岁的人倒地,当时他们反应迅速,3分钟之内就到达了现场。经过医生现场诊断发现病人发生了室颤,为了更高效的抢救病人,孙锐与担架员及护士一起参与轮流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配合医生进行抢救,经过两次电击病人心率开始恢复,也有了自主呼吸,继而转为了较稳定的昏迷状态,随后几人用救护车将病患送到了海慈医院进行下一步救治。

监控被放在孙锐办公桌旁,随时关注出诊情况。

后来这名病人康复后来到他们急救站为他们的医护人员送锦旗,一进门就嚎啕大哭,不知要用怎样的语言感谢他们。那件事是孙锐少有的直接参与直接救治病患的情况,他至今记得当时的心跳加速和全力以赴的抢救过程,后来这件事成了他整整一个月挂在嘴边的成就感,也成为了他做好急救的动力之一。“当我们从医院得知我们送去的病人预后很好,我们就会很有成就感。”

24小时出了39趟急救 累到下不来车

疫情期间,孙锐的非急救转运车辆也负责了一部分疫情防控密接人员的转运,那时由于人手不够,他们的工作人员是一人一车出任务,没有同事帮手一起。孙锐自己也参与了这项工作,穿防护服出去转运密接者,一出去就是一整天不停歇,为了防疫的严密他整日不敢喝水,十分辛苦。孙锐却说他愿意做这样的事,疫情就是命令,这是另一个战场。而他的家人也很支持他,对他说既然选择这个行业,这就你应该做的,不仅要做,还要做好。

所得的荣誉证书大多被孙锐锁进柜子,记者要求下才拿出来看看。

后来2022年底,青岛疫情放开后,全市的拨打120急救电话的人数量急剧增长,急救车和医护人员也异常紧张,孙锐医院的医护人员几乎全部病倒,孙锐只能自己顶上。有一天孙锐亲自开车送医护人员出诊急救,24小时内连续出了39个急救,全车4人一整天水米未进,后来孙锐将同车医护送至病患处,发现自己已经极度疲劳,差点下不了车。孙锐说,自己从小到大第一次这么累过,但人命关天,就不停鼓励自己坚持,生怕病号因自己的耽搁出什么问题。

病患长途转院 因挂心半夜不睡

在急救出诊的工作中,有时候会遇到大体重的患者,一次出诊的医护给孙锐来电说病人体重300多斤搬不动,孙锐开车赶去支援,没想到搬病人一使劲扭了腰,疼了好久。后来又一次孙锐帮忙搬一位体重280斤的病患,没想到一使劲腰又复位不疼了,让孙锐哭笑不得。孙锐有时会把这些事当笑话讲给意识清醒的病患听,逗他们一乐。“我发现不少病患接受急救和送医的时候,精神是很紧张的,有时会自己吓自己,有时我们跟他们开玩笑说说话,会让他们心态变好不少。”

为了更好的为病患服务和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孙锐为急救站以每台2万元的价格配备了电动上楼轮椅。另外,孙锐还花费几十万配备了新生儿重症转运设备,他告诉记者,虽然这些设备并没有规定要求他要配备,但他觉得购置这些设备能更好的为病患服务,像新生儿重症转运设备一个月才能用到1-2次,但只要有需要它就能实现它的价值。

93年小伙投身急救行业。

孙锐和同事把为急救团队配备的价值2万多元的“爬楼”轮椅搬上车。

当遇到需要长途转院的患者,有时需要孙锐的非急救转运车日夜兼程去其他城市,每当这时孙锐就异常挂心医护和病人的安全,半夜担心得不敢睡,不停地拿手机看车辆定位,有时看车很久不动就赶紧打电话问情况,得知车辆是在加油才放下心来。

“姥姥曾对我说多做善事好事,我没忘!”

孙锐告诉记者,他的急救医护团队几乎都是八零九零后,平均年龄三十多岁,大家都很有责任心,也很有凝聚力。每当有,医生护士过生日他就会给他们送红包,每个大年初一他都会来医院给值班的员工发红包过年,而每个年三十的中午,和八月十五他都会在医院陪员工过。

价值不菲的新生儿重症转运设备。

孙锐说,他敬畏治病救人职业,最愿看到的就是他们把病患从死抢救过来,让生命在此延续。“姥姥曾经对我说平时行善积德,多做好人好事。既然承担这个职能,就不能半途而废。不敢说做了多大事,但也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治病救人了。”

现在孙锐已在宁化路建成了第二急救站,“那边也是老城区,老人多,这个急救站可以为他们提供急救服务,减少急救响应时间。”

现在孙锐车上一直放着一个体外自动除颤仪,并加入了相关公益组织平台,周围有若有人需要帮助,平台会给他来信息,不管在哪他都可以第一时间响应。

“未来我打算把现有的急救和非急救转运做好,强化自身服务质量。尽量扩大服务面积,为更多人带去紧急医疗服务。”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华南社团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