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讯!“水博会”上专家热议城市防涝,借鉴“古代智慧”全域建设海绵城市

2023-03-25 06:17:27 来源:长江日报


(相关资料图)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4日讯(记者宋磊通讯员郭育军)“城市越发展,内涝被淹导致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就越大,守护城市水安全底线,提升城市韧性成为全社会的共识。”3月23日举行的2023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生态环境科技博览会水安全论坛上,贾海峰等多位专家围绕“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共建长江流域安全韧性城市”主题建言献策。

水安全论坛现场。市水务局供图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贾海峰作《国内外内涝防治技术及机制探讨》专题演讲。作为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贾海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内涝治理逐步从碎片化、不系统、不统筹、不彻底的工程思维,转变为强化统筹的系统化治理思维。各省市近几年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指明了方向、积累了经验。

“涝水治理,古来有之,中国古代经验可以在当今借鉴。”贾海峰介绍,北京团城始建于明朝,2012年7月21日,北京城区平均降雨量达211毫米,团城排水系统正常运行。观察分析发现,团城区域内无排水明沟,地面上仅有11个排水孔,但雨水径流首先由团城内倒梯形青砖缝隙内下渗,并根据地形流入区域内的排水孔后,存储于地下涵洞中,这一设计巧妙地解决了局部排水问题。还有宏村“四方之水顺屋檐汇聚至堂中”、华北晋东南地区民居四合院“四檐八滴水”等排水方式,都可为当今处理城市内涝提供参考。

贾海峰主张,应建立包括设施尺度、地板尺度、城市尺度、流域尺度的多尺度径流管理体系,实施海绵城市全面推广。

他以北京市通州区多尺度防洪排涝系统的建设进行案例分析。紫荆雅园住宅区建设较早,路面破损,绿化不佳,没有系统的雨水管理措施,常出现积水问题。多尺度内涝防治工作综合考虑控制功效、景观效果及区域现实条件等,选择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桶和植草沟,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通过模拟测算,实施以上举措后,该片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由现状38.8%提升到77.1%,将有力解决积水问题。“建立以内涝防治为主要目标的多尺度径流管理体系,全域推广海绵城市理念,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

论坛上,多位国内及本地专家,围绕水安全主题开展讨论,内容涵盖城市内涝防治技术与机制、韧性建设和防涝提标、内涝风险评估、城市流域统筹发展等领域,专家们从防涝机制到技术体系,防涝规划到灾后重建,排涝提标到流域统筹,模型风险评估到监测应用,都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编辑:邓腊秀】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华南社团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